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
江西广告网
查看: 14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峡夷陵房地产文化 向前看!向后看!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6-12-6 16:04
  • 签到天数: 10 天

    [LV.3]偶尔看看II

    1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07-4-25 10:54: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一、作家们倾情构思,从质感上寻找到了一种对夷陵房地产文化的精神家园   
          夷陵房地产在业内专家学者眼里关注最多的是有一个科学的规划和怎样走差异化、高端化道路的问题;在决策者眼里是要寻求一条最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问题;而在文学家的眼里,是要找到一种精神的文化家园。所以就有人认为现代蜗居应以人为本;有的从“山之灵性、水之妩媚”来解释夷陵房地产文化现象;有的从历史的角度催生出安居的理想;有的从荀子的“登高望远”来放歌夷陵的某处楼宇;有的从视野开阔与舒坦来赞叹“龙凤圣典”;有的从实用与精神享受来解读一个房地产的企业文化理念。在前不久夷陵区举办的2005著名作家安居夷陵文化采风活动时,著名作家甘茂华漫步在金亚花园、汉城印象之后,以心灵的神游来畅想一种精神的图腾,“对金亚花园充满向往,闲情逸致油然而生,实在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情”。杜鸿的《香山与茗水》从人的原始居住方式谈到“山水文化”,再到《漫话山水精灵夷陵》,从“上苍成就一个人”迁移到“上苍成就一个地方”,继而挖掘“风水”;力人从历史的选择与文化的胜利谈到“城市西进·安居夷陵”,希望全面实现“安居夷陵”的理想。陈继斌对神仙湾地带用仰视的目光来慨叹它的身躯的伟岸,从人性与爱情的角度寄予《山水云间》浪漫的诗人情感。李华章从五千岁古华夏茶的出生地巴蜀三峡茶的故乡,走近如今的三峡国际茶城,再圆梦馨港,无不感受到历史老人对现实的一种倾注。徐春芳对黄柏河两岸的楼宇、山庄更情有独钟,“龙虎双环抱,正前官带水;日月山灵气,蕴于龙之穴;帝王座、气旺、财旺、道亨通。”“其实,这并不是梦中缥缈的海市蜃楼,它的距离对我们并不遥远”。黄荣久从夷陵历史沿革、夷陵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夷陵的现在、开发中的问题(几个特色)、时代精神与建筑文化等方面来为夷陵的城市建设与房地产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与展望。他们或从某个领域、某一板块、某一楼盘,或从主观感受上都有了一些对“山水文化”、“建筑文化”、“旅游文化”、“茶文化”、“民居文化”等进行了一些理性的夷陵房地产文化现象的思考,寻找到了一种精神家园。这些虽然带有一些个人理想主义成份,但这种感受越来越被更多的人们所接受,甚至有人说有一种大彻大悟之感。读了作家们的鸿篇巨著,本文也试图进一步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从夷陵民俗与建筑文化,从环保科学与地域文化,从市场与时代潮流等方面的鉴赏来窥视规划我们夷陵房地产的走向,为绘出一个自然的、民俗的、现代的、有旅游观光价值的夷陵来作一些探讨。   
          二、夷陵民俗与民居文化的统一,构建一个全新时代的大特写   
        “民俗文化起源于人民群众之中,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创造和经验总结。它既经约定俗成,就变成了一种价值取向,甚至习惯和行为规范,受到社会的认同,被生活在其间的人们享受着、遵守着,并不知不觉地同化着他们,给他们涂抹上同样基调的文化背景和相互类同的观念体系、思维方式。”(摘自王平等著《浅谈我区的民俗文化》,要使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真正在未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政府、民众必须着力于培育文化产业。从我区的房地产来看:要顺应历史潮流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大好机遇,以民俗文化资源优势为龙头、为核心、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我区以房地产文化为主导的文化产业。因为我区的民俗与民居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种类齐全、独具特色,文物资源遍布全区,资源相当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孕含无限商机。如黄陵庙、杨家老屋、望家祠堂等为代表的古民居文化等。传统的文化产业发展是经济作为强大后盾的,包括资本、劳动、管理、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支持,因此,我们一定要把握发展大势,从战略的高度增强发展建筑民俗文化产业的自觉性,使它成为我区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夷陵区的经济腾飞再添新翼。   
          文化的广义概念系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 ,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哲学等等。“建筑文化”当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建筑物质财富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   
          建筑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本身是沉积和记录人类文明文化的信息载体,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雅典娜神庙,法国的巴黎圣母院,罗马的万神庙,中国的万里长城、故宫、园林,甚至陵墓民居等等,无不打上建筑文化的烙印。   
          (一)研究建筑文化是形势发展的需要   
          当前正处于经济变革的时代,经济基础的强壮,必然带来对上层建筑的反馈,文化领域也随之出现繁荣的局面。著名建筑专家吴良镛教授说得好:“在当前经济大发展的时代,深入地研究一些文化问题,非常重要。”有人说当代中国已进入第三次“文艺复兴”时期,此言既是对中国文化崛起的展望,又是对民族文化振兴与富民的预测。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经过了2300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此间有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唐宋时代的东方文明;明清时代的文坛巨著;也有外来佛教文化的渗透融合;在东方这块土地上不仅开出了中国独树的建筑之花——古建、民居和园林,而且也被外国的“探花郎”移植至异国他乡,至今仍能在他国找到中国建筑文化的基因,日本的寺庙,英国的园林,莱特的有机建筑,德国的海曼博士现在还崇尚中国的园林雅趣,可见中国建筑文化的外向辐射能量之强。   
          1992年10月2日科学家钱学森给顾孟潮先生的信中写道:“我很赞成吴良镛教授提出的建议:我国规划师,建筑师要学习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要研究科学的方法论,也就是要站得高看得远,总览历史文化,这样才能独立思考,不赶时髦。”钱老这封信给我们中国建筑师指出了一条路子,就是要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新文化,记得贝聿明先生中肯地告诫我们:“中国建筑师当务之急是探索一种新的建筑形式,它既是中国有限的物力所能及的,又是尊重自己文化的。”对于我们民族的建筑文化也应当进行挖掘探索,继承与革新,且不可成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门外汉。   
          夷陵的建筑文化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杨家老屋、晓峰南边等为代表的天井、门檐、石雕、牌匾、吊脚楼的廊腰缦回、倚山砌就……皆透露出一种古朴的原始民风,如何把这种纯真、古朴的民风根植于现代夷陵民居规划之中,使之古韵犹存,新气悦目,这仍是夷陵房地产规划布局的一个新课题,深入研究这一课题,是造福子民的新举措。   
        (二)“道”、“形”、“器”说乃中国建筑文化的内涵。《周易·系辞》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崔憬说:“凡天地万物皆有形质,就形质之中有体有用,体者形质也,用者即形质之妙用也。言有妙理之用以扶具体则是道也。”这句话是说凡物皆有“ 形”,“形”中有“体”,“体”表现一定的功能作用,然而形体是依一定的规律而成的,这个成形的规律即 为“道”,“道”属于无形的东西。建筑属于物体,建筑皆有形,然而建筑的造型又是按照一定的使用规律而设计的。   
          建筑属于空间造型艺术,凡空间均有一定的使用功能,大家谙知老子在《道德经》中的一句名言:“埏(音yan,指大地的边沿)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音hu,指一扇门)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里的“无”指空间,“有”指功能,“器”、“室”指形体,然而成器,成室均按使用规律也,这个无形的规律即为“道”。   
          1、“道”文化对中国建筑的涵盖影响   
          易学的核心是“道”。道诠释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易经》冠六经之首,易经64卦象和爻(音yao,旧读xiao,指组成八卦中每一个卦的长短横道。如辞以抽象符号言及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诸方面,“道”文化涉及政治哲学、伦理道德、礼乐美学、造型艺术,甚至宗教、 经济技术和人情心理等各个领域。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周易·系辞上》)“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史记·高祖本记》)春秋战国的“高台榭、美宫室”;秦始皇建咸阳宫,“覆压三百余里”;武则天建明堂提出:“时既沿革,莫或相遵……,上堂为严配之所,下堂为布政之居”;宋徽宗建明堂“三代之制,广修不相袭,世每近,制每广”;清代乾隆更大兴土木,亲自过问,改建祈年殿,故宫和热河建筑群(避暑山庄),引水造山,还说:“水无波澜不致清,山无曲折不致灵,室无高下不致情。”这些实例足以说明皇权政治对建筑文化的影响。   
          易学中的伦理道德观念影响了中国建筑的规模,色彩、材料和装修,《周易·序卦传》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这段关于社会人伦关系的论述,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也影响了中国古建筑的规模形制。《礼记正义》中明确规定:“天子七庙,诸候五,大夫三,士一,天子之堂九尺,诸候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礼记》中还说:“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宗有德,重有道,显有能,褒有行者也。”甚至易学中还把“一、三、五、七、九”奇数规定为天数,代表乾阳,男性,可见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古建筑中对斗拱的设置,和玺,旋子彩绘以及屋顶瓦的色彩和材质都有明确的等级规定,具有严密的逻辑观念,自然形成顺理成章的哲学内涵,正像毛泽东所说的:“艺术的民族保守性比较强一些,甚至可以保持几千年。”   
          建筑在造型艺术和平面规划上更是效法自然天象和人情心理学。《周易·系辞上》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与天地相似,故不违。”又云:“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然而此种认识也影响了中国的建筑,例如秦咸阳以正殿象征紫薇,渭水穿都象征天汉,上林苑引水筑岛象征东海;汉长安城与北曲折,象征南北二斗,称为斗城。中国传统民居亦常用“八宅周书”来确定吉位门户,坎宅开东南巽门为生气者,北方居多。   
          至于宗教寺庙,佛塔道观,陵墓牌坊等建筑便是直言不讳的“扬善惩恶”伦理道德的体现了,其中渗透了大量的易学导言,中国的园林建筑更是“士文化层”的杰作,具有“阴阳相济”,“虚实相生”,“刚柔互补 ”,“方圆相胜”,“计白当黑”,“小中见大”等易学涵构。综上所述,可见“道”文化的涵盖范围,明显属于精神理念的上层建筑体系。   
          2、“形”是建筑实体的直观显现   
          “形”指形状、形体、形式、形态、形象等,所有谓建筑的造型艺术,它是凭人的视觉可以观感到的建筑外部轮廊和内部三维空间。   
          《周易·系辞下》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大壮。”大壮是易经卦象之一,它由上震下乾所组成。《说卦传》:“震为雷,乾为圆”。房屋从侧面观是圆形的,是上有雷雨,下有圆屋之象,它是房屋由地下穴居上升为地上木构房屋(宫室)的符号表征,与半坡村遗址和仰韶遗址相仿,也是商周台榭建筑的形象符号。现代建筑有的设地下(或半地下)建筑,上部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岂不如是哉,这也是一般的阳宅形式,而阴宅陵墓建筑却以阴柔为形,周易·系辞下》:“古之葬者 ,厚衣之以薪,葬于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大过。”大过卦象是上兑下巽,《说卦传》:“兑为泽,巽为木。”泽引为穴坑,木引申为棺椁,从卦象也可看出,初六(第一爻)为阴爻,表示地下穴墓,而上六亦为阴爻,表示陵墓上有中空屋宇笼罩于层层墓室之上,中间的四个阳爻表示夯土层,这也恰似商周墓室的典型形式。   
          又如离卦,是代表火的卦象,比喻光明,仔细观之,六二和六五两爻为中空的阴爻,初九、九三、九四和上九为阳爻,是古建筑棂格采光窗的符号抽象,《象》曰:“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也是明堂朝南之因。   
          中国古建筑造型主要有宫殿、寺庙、民居、园林、书院、宗祠、陵墓、佛塔等。而民居的形式就丰富多了。北方的四合院,黄土高原的窑洞,长白山的井干式民居,南方的天井式民居,江浙的水乡民居,云南竹楼,闽西客家土围子,广西的木干阑,维吾尔的生土民居,蒙古包等等。这些不同的建筑均有不同的造型,宫殿的雄伟,寺庙的肃穆,书院的庄重,宗祠的严整,陵墓的阴森,园林的玲珑,佛塔的巍峨。四合院的对称封闭,黄土窑洞的朴实无华,江浙民居的灰瓦白墙,云南竹楼的凌空俊逸。桂北民居的依山就势,维吾尔生土民居的前院后厅,湘赣天井民居的凭栏俯瞰、巴蜀子民的吊脚楼,纯木结构的网状骨架建筑……这些不同建筑的形象,给人以不同的感受,构成了中国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群。   
          3、“器”文化体现建筑的使用功能   
          《周易·系辞上》:“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是说门户是具体的形象,房屋空间的启闭开合是它的功能作用。又云:“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是说晚上(坤)要闭门户,这个简单的例子就说明了“器的使用功能”,并以“坤”和“乾”引伸“阴阳相济”的哲理,普遍存在。   
          豫卦,《周易·系辞上》云:“重门击柝,以待暴容,盖取诸豫。”是说城、郭双重门的功能是为 防盗贼,观其卦象,上震下坤,表示地上有动静之意。《周易·系辞下》又云:“象事知器,占事知来。”是说从物体的形象就可以知道它表现什么功能作用,那么建筑的形象也就体现了建筑的功能效用,即我们常说的形式反映内容。《易经》中关于这类论述很多,总之一句话,“器”是建筑的功能体现。宫殿建筑的功能是帝王立法和处理朝政的场所,寺庙建筑的功能是用神威来宣扬“善恶报应”,从而维护皇权统治;佛塔则有“镇邪安良”的精神内涵,实际也是古代环境设计的空间需要;书院无疑是讲学传道的育人圣地;宗祠则是氏族集会维护封建礼教的“法庭”;牌坊是光宗耀祖或宣扬贞节之碑铭;园林建筑则是皇室贵族游玩休息的场所;陵墓则是缅怀先祖,永言孝思之地,但也是扬名的需要。至于各类民居因地理环境不同,形式各异,但都是满足人的生存和精神寄托的需要。   
       (三)“风水文化”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灵魂”   
        风水文化的幽灵在中国游荡了几千年,至今仍在东南亚和我国农村夕光返照。拂去其蒙罩的迷信面纱,让其亮相于今日建坛,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论说还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关于环境景观学、环境心理学和形态美学为宗旨的造屋选址学说,说它纯属迷信不公平,说它百般灵验也荒诞。   
          应该承认,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老百姓愚昧,文人方士用一些超自然与崇拜天意神鬼的巫术,使科学变成神学的卑女,利用人们群体无意识的盲从心理和格式塔心理,迎合了百姓“趋吉避凶,遇难呈祥”的求安思想,故而便给风水学开辟了滋生的土壤,使那些玩弄罗盘的风水先生成了中国古代的规划师和建筑师。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当以“扬弃”的哲学观点,除其糟粕,吸其精华,倒是客观的态度。   
          1、易学理论是风水文化之源   
         《易经》中有巽、坎之卦,巽为风,坎为水,若将二卦组合为,巽上坎下,即风行水上之意,此为涣卦。《周易大传》云:“风行水上,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 “风行水上”谓之气散,而享于帝立庙是讲聚气,故涣卦卦意为涣散而能凝聚也,风行水上则有趋吉避凶,消灾解难之说。晋人郭璞在《 葬经》中云:“葬者乘生气也,气遇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另从涣卦的卦象来看,实象四合院民居,初六中空喻门户,九二喻二门墙垣,六三与六四喻四合院东西厢房,中空喻庭院,九五和上九喻封闭的正堂屋,故其藏风聚气,这正是风水理论的理想模式。   
          2、风水文化中的科学内核   
          风水是我国的文化遗产,经过多年研究,作者认为有价值的理论主要有几方面。   
         (1)“藏风聚气”说。如前边涣卦之分析,这实际是中国封闭文化的心理影响。《相宅经篡》:“四正四隅,八方之中,各有其气,气之阳者,从风而行,气之阴者,从水而行,理寓于气,气囿于形。”   
         (2)“负阴抱阳”说。苏东坡曰:“阴阳交而生物,道于物接而生善,物生而阴阳隐,善应道不见矣。”《周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又云:“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老子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个理论对于阳宅和阴宅均适合。就是在建房或墓地选择时应该有围合“马蹄形”的环境空间,便于避西北风和接纳阳光,有利人们的生存和健康。   
        (3)“攻位于(音ruì指河流会合、弯曲的地方)”说。《堪舆泄秘》云:“凡到一乡之中,先看水城归哪一边,水抱边可寻地 ,水反边不可下。”这是说村落选址应在河流的凹岸处而不应在凸岸边,主要是水流惯性冲刷力使凹岸边增地而使凸岸边损地之故。   
        (4)“观势喝形”说。人居环境犹如人体之完美,有首、有臂,两臂围合,环境安全,背山又有金、木 、水、火、土五形。北山应高大,居中为玄武,左侧应有青龙山辅佐,右侧有白虎山档风,南有朱雀山为屏应,前有河水流过是理想的风水地,也就是“枕山、环水、面屏”的空间模式。当然有山水的环境是审美的追求,也是人们阴阳平衡的心理需要。在《周易大传》中的蹇卦是上坎(水)下艮(山),喻山上有水之意,《序卦传》云:“蹇者、难也。见险而能止”。 “利见大人,往有功也。当位贞吉也,以正邦。”   
        (5)“五行生克”说。这是《八宅周书》中关于设大门的方位学说,它按五行的生克关系分为东四宅和西四宅,也有点合理成分,但也牵强。   
        (6)“植树论”与“水口说”。这种理论是美化环境保护生态的需要,古人认为水是“龙”是“财”的象征,应设塔、楼镇之和桥梁锁住,不让肥水外流。试想水面塔影以及小桥流水的景观,尤富诗情画意。   
          数含有求吉避恶之意,正像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中说:“风水对于中国人民是有益的。……虽然在其它一些方面,当然十分迷信,但它总包含着一种美学成分,遍及中国的田园、住宅、村镇之美,不可胜收,都可由此得到说明。”   
         总之,中国建筑文化内涵复杂,除了易学影响之外,尚有儒、道、墨、法等诸子百家,审美层次的差别, 宗教信仰的异同,民族习俗的影响,沉积了中国丰富的建筑文化层,在我们不排除吸收外国先进建筑科学技术的今天,是否也应扭转一下“摄象镜头”对准中华大地,挖掘一下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我们的建筑科技工作者面临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在中国这块黄土地上使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楼大厦屹立于亚洲东方的地平线上,给其嵌上华魂的“图腾”,则中国山水城市的建成,则指日可待也!   
          当今正面临着一个高速的城市化的发展阶段,我们在一个很短的时间之内使这个城市得到很快的一种发展和扩张。以前的城市是在时间里面生长出来的空间,在今天快速的城市建筑的生产或者复制的过程中,我们怎样来看待我们生活的特色?我认为我们需要一种多元的生活、多元的文化,城市在文化层面的包容性给我们带来活力,构成一种新的城市精神。   
          我们的建筑师现在也面临一个正在发力的时刻,我们认为建筑首先还是艺术,技术是从属于艺术,这可能是当今在城市的高速发展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文化冲突。建筑大师的引进跟开发商介入当代文化、当代建筑是同步的。地产行业在寻找文化背景,要找到跟城市、跟文化、艺术的关系,现在已经出现了地产市场和城市文化的一种混合的基础和方向,表现出超级混杂的互动状态。从大中国看小夷陵,我们的大中国有长江和母亲河恩泽世代子民,而夷陵毗邻长江的分支——黄柏河,河流由西向东,象一条温柔的巨龙盘绕其间,使夷陵这块土地山青水秀,大自然的灵秀之气赐予我们夷陵人民如此上好的风水宝地,这是大地的杰作。今天,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充分利用好自然资源,深入研究夷陵民俗和夷陵建筑文化特色,寻找结合点,为夷陵的旅游民居形成一定气候奠定基础。   
        三、环保科学与地域文化的统一,构建一个现代和谐民居部落    
       (一)中国民居的现状   
      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以住房为主,其类型都以此为基本形式,中国传统建筑在封建礼制的影响下,建筑为木结构,都是以院落为单元。当今建筑材料的迅猛发展,城市建筑的创作生动体现出这一点。传统建筑材料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各种各样的结构框架材料,都影响到了远离城市的乡村,在新建的农宅中已很少见到传统形式的住房,能见到的只是些“古宅”。这些年,由于房地产的迅猛发展,农村与城市的联系也极为密切,城市的建筑发展改变了多年遗留下来的传统建筑风格,取而代之的是砖混结构的“方盒子”组合成的“新宅”,这样的民居失去了建筑的精神和文化性。   
      一个地方的建筑与当地的自然,社会文化等因素的矛盾运动本身所需要并产生了这个区域所特有的建筑形式和风格。人们常说地区主义建筑的发展应该是以传统民居为基础的,因此传统民居是地方主义建筑的“根”。新的农村住宅以“方盒子”为主流﹑形式单一﹑呆板,这正是历史虚无主义存在的结果,这些虽然符合当今建筑的步伐,但是在文化方面并无创新,相反它抹杀了传统的民族文化。徐敬直指出“有着流畅曲线和塑性美的古代造型将是应用新材料,新构造的中国未来建筑创作的基础”。中国传统民居在高度发达的建筑技术的冲击下,已渐渐被遗忘。民居在城市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可以成为城市直接的景观资源,因而在许多城市中特别是历史名城中,城市规划都包含着历史街区和古建筑保护的专项规划。但90年代的大发展中,各城市中的所谓“点-线-面”的保护模式都已破坏,只有一些列入文物保护的作为城市孤岛被保留下来了,而且越来越多是以“新”的民居逐渐改变了传统民居,破坏了传统遗留下来的质朴的,融于自然的建筑风格,这一现象正体现了传统文化对民居影响作用的忽略问题。   
      建筑应当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人们的意识观念想适应,人类发展的灵魂是文化,而建筑本身又是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方面体现,它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地方性建筑风格。   
      传统民居的精神和文化应当被继承和发展,也应赋予传统民居以生气,使之富有生命力,是其成为真正安全舒适,适应环境及使用方便的各类建筑空间环境,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我们在建筑创作上应该借鉴民族的传统文化,吸取外来的精华。夷陵传统民居最典型的建筑是吊脚楼,当然,我们今天绝不能再去仿古,派生出大大小小形式各异的吊脚楼,但是,我们的山间别墅和规模民居能否挖掘与吊脚楼有关的空间技术,并与自然气候相适应的环境技术及骨架结构技术,用夷陵民居自身的民风特色,山水特色、建筑特色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现代民居,为构建一个新型的、有旅游价值的城镇旅游与乡村山水旅游相结合的文化部落,而寻找一条宽广大道。   
      (二)现代绿色建筑体系对传统民居的充实与提高   
      传统民居有很多在创造绿色建筑的方法与技术上的成功之处。但另一方面,由于受客观条件所限(如经济、观念、科技水平等),同时也存在着大量问题。如窑洞夏季多潮湿,通风不好;北方民居多以烧煤取暖,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民居居住条件大多不尽人意。   
        所谓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如空调技术)应用于建筑,一般都有耗能大、污染环境的特点。当今社会、时代在前进,生产方式在改变,科技的发展也远非过去所能比的,这为完善民居的“绿色”形态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我们应利用这一优势,挖掘传统民居的“绿色”本质,使传统民居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注入新的“血液”,对传统民居进行充实与提高,使其产生新的生命力。   
      结合现代技术,使传统民居中的自然空调技术与手法更加发扬光大,节约空调能耗。生土建筑(如窑洞)充分利用了地下土壤热容量大而恒温的性能。我们应在此基础上研究土壤蓄能(地冷、地热能)的利用技术(埋管技术、地道风利用技术)。传统民居中很多绿化方法,防止夏季过热,调节小气候,达到了自然空调的效果。我们可考虑利用生物技术,使立体绿化(底层庭院、各层平台、屋顶种植、温室、墙面)技术结合自然条件和气候特征更加完善,容易实现。传统民居中的穿堂风、内天井,四合院等空间布局处理手法,自动调节室内气候,应注意加以借鉴。   
      太阳能、风能、土壤蓄能、生活废弃物焚化物、沼气能的利用技术,可以改变传统能源消耗结构,减少对环境污染。太阳能可转化为热能(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灶、太阳能热水器),还可转化为电能的实用技术。   
      对传统民居中的诸如火炕、火墙的能源循环利用和建筑节能构造等技术、设备应加以消化与提高。   
      现代除湿防潮技术,可改善传统民居的居住条件。   
      新型建筑围护结构、新型多功能建筑节能材料也可考虑应用于传统民居,并借鉴传统民居就地取材的经验,大力发展天然无害的“绿色”装饰材料。   
      当然,完善与提高也包括建筑的布局、平面、空间设计。   
        人的思维与观念经历一定时期,易形成定势,抱着旧有的东西不放,造成对新事物难以接受。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加强“绿色”思想的宣传,提倡节能,保护自然,是大家形成一种共识。   
      梁思成先生早年提出传统建筑创作要“中而不古,新而不洋”,既就是为了追求和反映时代特征,又不洋化,也不抄袭和照搬传统建筑的新建筑风格,而是从西方高技术中吸取有利于我国传统建筑发展的经验技术,为我国传统特色服务。夷陵为山城,四面环山,这是大自然构筑的天然绿化屏障,理应保护天然绿化屏障,使其更加林茂叶繁,加大力度增加四周森林植被,与此同时,在城内建筑规划上时刻不忘地上绿化、空中立交绿化及环境保护的立体绿化网络构思。打破传统的束缚,探索新的空间,发挥夷陵传统建筑文化的优势,保持文化内涵,走出传统建筑创新的正确发展之路。   
        四、追求时代精神,构建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城市   
        进入21世纪,住宅产业一枝独秀,以20%的发展速度成为中国经济的音符。当前中国面临着“入世”成功、奥运会筹办、城市化发展、内需政策等一系列形势,这将是住宅产业一次历史性发展机遇。住宅是百年大计,如何把握时代的脉搏,趁势推动中国建筑艺术的复兴,创建东方住宅新文明,是历史赋予的责任。   
    对中国住宅业现状的思考   
        中国目前的住宅业处于“大兴”、“大乱”的状态。这里的“大兴”是指适应市场的需要大兴土木、建设速度迅猛;这里的“大乱”是指观念活跃、风格混乱的现象。   
        一是注重移植,缺乏独特建树。当前中国住宅产业吹起一阵阵“欧陆风”,欧式住宅随处可见。除了古典别墅、洋楼外,还有现代会展接待中心、公寓、住宅的单元等等。有的住宅区,真让你感觉是到了欧洲。千篇一律的欧式,缺乏个性,更谈不上住宅设计上有建树。有的发展商觉得单一的欧化还不过瘾,竟要把世界主要的建筑风格荟萃在一起,称之为浪漫主义。这种没有了自己,既不是民族的,也难成为世界的,何言生命力?!    
        二是注重运作,缺乏百年谋划。现在中国的楼盘大多搞全程策划。这本是好事,但是,往往只重主题运作、商业炒作,而缺少文化沉淀的锤炼、艺术物化支持、未来应变的安排等等,更谈不上百年大计;还有一种趋向就是搞大而全,追求大规模楼盘,动不动一个住宅小区占地上百亩、近千亩,却不考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不考虑人居稠密分布的自然规律、不考虑住宅精品的打造、不考虑住宅的耐久等级。这种现象在欧洲甚少。欧洲古典建筑成果告诉我们,城市化要求功能按一定比例布局,而这样的布局规划应当超前几十年、几百年。   
        三是注重标新立异,缺乏科学预见。有的开发商给出一个概念,然后凭设计大师的想象空间,以此定位住宅设计。他们把这种不管市场,不论客户,不符合住宅经济规律的举动贯之以“前卫”。建筑艺术是一种象征艺术、实用艺术,而非纯粹艺术,它一定是与人们的需求相辅相成的。还有一类,就是模糊住宅的居住功能,简单地认为,信息时代的到来会有相当部分人在家里办公。因此,推断办公室与住宅一体化是住宅的发展方向,将凭空打造居住办公两不是的“现代居住模块”。不错,信息技术的发达与普及,使人们在家里办公成为一种可能,但这并不是必然趋势,因为这不符合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所揭示的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稍有信息技术知识的人都知道,信息技术仅仅是一种提供和处理信息的工具,它连握手那样最基本最简单的行为都代替不了,又怎么能够代替具有人文功能的工作场所呢?   
        那种浮躁运作下所产生的浮躁作品,在经过几十年、上百年后会是什么样子?肯定地说不会是文化遗产。中国人多地少,如何让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在这有限的土地上,充分享受自然与人文赐予的居住文明?必须呼唤开发商的历史责任与时代精神,惜地如金,科学规划,精雕细刻,创造不朽的住宅文明。   
        住宅产业需要时代精神   
        住宅产业应当按有序方向发展。这个“序”就是时代精神之体现。住宅产业的时代精神要求,一要继承前人的成就,形成本民族、本地域独特的住宅风格;二要学习与借鉴欧洲等西方住宅成果,丰富自己的形式和内涵;三要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有所建树,有所发展。前两点都是学习的过程,第三点是创新的过程,学习与创新的结果是要形成崭新的、富有特色的住宅文明,这才是住宅的时代精神之关键和实质,这才是照耀住宅业发展的灯塔。欧洲古典建筑闪烁着千百年的光辉,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灯塔。   
        住宅的自然文明和现代文明   
        什么是当代中国的住宅文明?还没有定论,也不应当有定论。欧洲古典建筑文明在当时也没有定论,所以古希腊时代建筑艺术发展至古罗马建筑艺术,古罗马建筑艺术发展至欧洲文艺复兴建筑艺术。但是,始终要有一个核心的东西,那就是时代文化背景下建筑体的自然文明与技术文明的有机统一。比如,古罗马时代在征服文化背景下,对自然石材与拱券技术的有机利用,创造了以罗马柱、稳重威严建筑为特征的罗马建筑文明。对于当代中国住宅业来说,应当把握当代中国文化,追求以生态为核心的自然文明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文明。   
       (1)住宅的时代文化。建筑文化是处于建筑行为之上的思想、艺术、方法等。欧洲古典建筑的文化,是艺术家与建筑师共同参与形成的文化。这值得当代中国住宅发展商借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王公贵族、巨贾富商们,出巨资邀请艺术家直接参与建筑的谋划与运作,成就了文艺复兴风格、马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古典主义风格这样的举世成就。中国的住宅发展商应当多一些文化意识与眼光,与建筑师、艺术家一道组成新住宅艺术实践的群体,勇于探索、创造,形成独特的住宅文化特色和品位。   
        当代中国文化是开放的,是面向大众、面向世界、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先进文化。当代住宅文化必须是大众的、民族的、世界的,这是当代中国国情所决定的。超豪华不是中国住宅的时代文化,低品位也不是中国住宅的时代文化,高尚的适度超前的住宅观,已经为中国大众所采纳,这应当成为当前中国住宅的价值取向。西方特色不是中国住宅的时代文化,东方古代特色也不是中国住宅的时代文化,继承和发扬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学习和借鉴西方的民族文化,结合现代先进的文化思想,做到兼收并蓄,以形成自己独特的住宅文化风格。   
       (2)住宅的自然文明。回归自然是当今世界范围内人们生活的主题,当代中国所追求的住宅文明中,自然文明必然是关键之一。所谓住宅的自然文明,就是遵循生态平衡原理,创建住宅空间与实体的天然感觉,使大自然、人类、社会和谐共存。有人认为住宅“以人为本”不妥,应“以环境为本”。实际上,以环境为本最终也是为人类生存的需要而为。所以,我认为在“以人为本”中加上一个“类”字,即“以人类为本”,这样就体现了对住宅及其环境的长远关照。   
        具体地说,创建住宅的自然文明,主要应关照到3个方面:一是制造建筑实体的自然美感,即外表材料的原质感。比如,石材的机理、木材的纹路等;二是制造空间的自然美感。如宁静的居室,明媚的阳光,空旷的草坪,高高的山岗,幽深的亭院,潺潺的流水,摇曳的花草,参天的大树;三是制造生态平衡的美感,比如,培植依山伴水、绿树成荫、蜂逐蝶舞、鸟语花香的生态环境,产生“水从竹间流出清,风自花丛过来香”的生态效果。   
       (3)住宅的现代文明。主要包括:充分利用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住宅提供技术支持,为住宅业主提供参与现代生活的条件。一是运用现代科技,改进建筑工艺,实现住宅技术上的跨越;二是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制造生物建材,提高建筑物的物理化学性能,实现环境保护;三是建立住宅的物业管理智能系统,实现安全、可靠、便捷的物业管理服务;四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数字生活网络系统,人们可以充分享受数字图书馆、数字影院、网上购物等数字生活方式;五是建立娱乐健身体系;六是建设住宅的社区人文氛围,比如,塑造多种形式的书法绘画雕塑等人文景观、设立终身教育场所、演艺会所等。   
        住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宅是人类世代的情怀。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住宅业繁荣发展的时代,也将是开发商、建筑大师和艺术大师创建辉煌的时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当代中国住宅文明的复兴就一定会到来。由此看来,夷陵的房地产建设既要把握好中国整体住宅业的时代精神,又要注重现代文明和自然文明的保护与利用;既要兼容时代文化与民族文化,又要独树其时代文化的大旗。在这一原则基础上,来系统的、科学的、全面的在现有土地上规划我们的现代民居。规划一处,落实一处,要让我们的建筑经得起时间检验,至少要成为百年不朽的作品。今年我们全面启动“建百年房,建百姓房”的“双百工程”,也就是基于这一内涵。   
        五、从环保旅游的文化层面来规划夷陵现代民居   
        生态休闲高地、流量经济门户,是从内容和空间上延伸城市机理,富于“理想人居环境模式”的新型城镇模式。在城镇模式的探索中,从传统城镇到现代城镇,从“田园都市”到“新城市主义”,都反映出对“理想人居环境模式”的追求,而基于城市的文化,是指挖掘与延伸城市传统文化、新文化、现代文化内容,营造文脉继承,寻找新型经济文化发展模式的方式,创造新的城镇形态又是基于对传统文化城市的解读与发展,融入城市新的机能。   
        夷陵富有特点的城市传统产业应得到承传,在城市产业发展中,专业化的倾向带来了各种不同地方个性的产业模式。基于旅游产业与房地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打造一个具有民族风格、民俗氛围、民风特色的现代旅游城市,发展新型社会微循环产业经济,为夷陵新城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对夷陵民俗或者对市井文化的挖掘,使反映地方特色的产业得以延续。 对城市结构形态的洞察,有利于进行夷陵的空间形态塑造。城市的各个片断整体的串联场景,使夷陵新城空间形态唤起传统城市的记忆。这样,人居环境的创造迎合了人们对城市生活的依恋,也满足人们对田园生活的追求,回归田园,也是现代城市形态的重要特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